很多孩子平時做事沒有計劃性,經常東一件西一件,隨意性強、自控力差、缺乏時間觀念,很多家長對此感到十分頭疼。該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時間觀念?
一起聽聽教育專家、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錢志亮怎么說:
很多家長對孩子懶惰散漫、磨蹭拖延感到十分頭疼,但卻沒有什么好的方法來應對。
經常是家長催的著急、孩子不緊不慢。
以至于叫孩子起床、催孩子寫作業、按時作息,都是對親子關系的極大考驗,弄不好就跟打仗似的,雞飛狗跳。
其實,那就是孩子缺乏時間觀念的表現,不僅常常耽誤一些事情,家長也倍感心累。
沒有時間觀念也是職場和人際交往中的大忌,會給人留下不負責任、態度不端正、辦事不靠譜的印象。
因此從小就培養孩子良好的時間觀念,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。
孩子缺乏時間觀念的原因,最關鍵的是以下3種:
■時間對孩子來說非常抽象,沒有真正的具體的認識,孩子很難能體會到時間的重要性
■孩子日常學習、作息時間隨意、混亂,做事沒有章法、缺乏條理,養成了不良習慣
■家長過度包辦替代,所有事情都幫孩子安排好,孩子沒有自主權,久而久之會變得機械麻木
多帶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感知時間
學齡前我們就應該幫助孩子感受時間和認知時間的意義。
帶孩子去商店挑選一個自己喜歡的鬧鐘,教孩子認識時間:“你看,鐘表里最長的,它是秒針,它轉一圈是一分鐘”;
跟孩子玩計時做事的小游戲:“我數十個數你看看能完成什么事”、“計時一分鐘,看看你能寫幾個字”、“5分鐘,可以在滑滑梯上滑幾次”等等;
適當給他的事情制定小小的期限:比如,在多長時間內收拾好玩具、在多長時間刷好牙、穿好襪子等;
經常讓孩子留意時間:告訴孩子做一些事情用了多長時間,或者預計需要多長時間:
“你剛剛玩玩具,玩了十五分鐘”
“看一集動畫片大約需要半個小時的時間”
“我們剛剛在海洋館里待了一個小時”
……
隨著生活經驗的累積,孩子對于時間的概念能夠得到增強和發展,可以越來越好地把握時間長短,對1分鐘、20分鐘,1小時這些具體的時間段也有了更真實的體會。
在孩子洗手的時候,可以告訴孩子時間就像水龍頭里的水,一直在流逝。我們把水龍頭關掉,水就會停止流動,但是時間卻永遠不會停滯,在一些類比中教育孩子懂得珍惜時間。
規范作息時間、養成良好的習慣
很多孩子平時做事沒有計劃性,經常東一件西一件,隨意性強、自控能力差、缺乏條理。
有規律地過好每一天,是時間管理的第一步。
良好的作息習慣是孩子形成時間觀念的前提,只有把作息時間固定下來,形成習慣,孩子才能對時間有一個明確的認識,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。
|